业务咨询
发布时间:2025-10-15
环特生物
浏览次数:14
近日,以“传承创新,促进中医血液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暨血液病创新研究与转化平台第四次学术年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
大会设主论坛及实验血液学、特色诊疗技术、中医临床案例集萃等8个分论坛,开幕式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秘书长田劭丹、副秘书长付海英主持,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宗友、福建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林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勇、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陈群、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创新研究与转化平台主任陈信义、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主任委员侯丽等出席开幕式。环特生物科研创新部首席技术官缪文钰博士受邀参会并做学术报告分享,与全国500余名专家学者,聚焦血液病预防、诊疗、康复,探讨中医药防治血液病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共话中医血液病领域发展新方向。
环特生物缪文钰博士做学术报告
大会上,环特科研创新事业部首席技术官缪文钰博士在学术报告《类器官技术在血液相关肿瘤领域的应用前景与挑战》中,系统阐述了iPSC诱导分化的骨髓类器官的构建方法,及其在血液疾病研究、遗传病研究、药物筛选及疾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重点展示了环特研究团队基于类器官模型开展的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缪博士指出,一直以来,血液疾病研究都面临着“寻找能够有效模拟人类病理生理的合适模型系统”的挑战,类器官技术的发展为血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近年来,利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构建的骨髓类器官模型,可以有效模拟天然骨髓的复杂细胞组成及其功能,不仅能够实现自主造血,还能维持骨髓微环境,准确反映该疾病的病理生理特征。
目前,环特生物依托类器官、斑马鱼、基因编辑、哺乳动物等多维生物技术服务平台,已成功构建心、肝、肾、肺、脑、胃、肠、子宫内膜等十余种类器官模型,可用于各种人癌症、感染研究、损伤修复、炎症免疫、纤维化、益生菌研究类器官模型建立、机制研究及干预治疗等,可以根据骨髓瘤、淋巴瘤、白血病等不同血液瘤及其组织特性,为客户提供相关类器官培养试剂盒,开展类器官构建、机制研究、药效验证与活性筛选、高通量筛选等科研服务。
传承有精度,创新有维度!未来,作为健康美丽产业CRO服务开拓者与引领者、斑马鱼生物技术应用的全球领导者,环特生物将携手更多的科研院所、企业,基于多维生物技术服务平台,探索多元化CRO与科研服务新路径,深化生物技术与中药现代化传承创新,促进中医血液学高质量发展!